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荆门市政府办公室机关内部政务督查工作暂行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30 09:15:25  浏览:831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荆门市政府办公室机关内部政务督查工作暂行规定

湖北省荆门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政府办公室机关内部政务督查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

荆政办发[2000]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市政府办公室机关内部政务督查工作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年二月十三日


市政府办公室机关内部政务督查工作暂行规定

  政务督查工作是推进决策落实、确保政令畅通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市政府办公室的一项基本职能。为进一步改进机关内部的政务督查工作,促进政务督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一条 政务督查的主要内容
  (一)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包括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以及市政府专题会议、现场办公会议等所决定的事项;
  (二)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下发的重要文件、电报的贯彻落实情况;
  (三)上级领导机关和本级党委转交由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办理的事项;
  (四)上级和本级人大常委会、政协交办的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五)市政府领导同志批示或交办的事项。
  第二条 政务督查的分工
  (一)领导批示和交办事项的督查。上级领导同志和市委书记、市长的批示及交办事项,由督查室会同办公室有关科(室)督查;副市长和其它领导同志的批示及交办事项,由相关科(室)督查。
  (二)会议确定事项的督查。市政府全体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确定的事项由督查室会同办公室有关科(室)督查;市政府专题会议确定的事项,根据会议内容由相关科(室)督查;市政府常务会议确定的事项,以及市委常委会议确定需市政府落实的事项,由市政府秘书长根据职能分工交有关科(室)督查。
  (三)日常文电的督查。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的日常文电,在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领导同志签署意见后,按其内容交有关科(室)督查;涉及全局的重要文电,督查室在市政府或市政府办公室领导同志授权后,会同有关科(室)督查。
  (四)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督查。按内容交有关承办单位办理,督查室负责督办。
  第三条 政务督查的协作与配合
  (一)市政府机关内部的政务督查工作坚持统分结合、归口办理的原则。督查室要发挥“统”的功能,对市政府机关内部政务督查工作进行归口管理。各科(室)要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狠抓落实。
  (二)凡涉及办公室机关内部两个以上科(室)的督查事项,由办公室领导确定主办科(室)和协办科(室),主办科(室)要切实负起牵头责任,按期完成任务;协办科(室)要积极配合,不得推诿和拖延。
  (三)市政府及市政府办公室的会议和重大政务活动,凡有督查落实任务的,组织会议活动的科(室)应及时通知督查室并相关科(室)列席或参加。
  (四)凡涉及需督查落实的上级领导同志批示件,由文书科及时转督查室办理。上级领导机关以及市政府办公室需要督查的文电,除已明确由督查室办理的外,其他由文书科按职责分工交有关科(室)办理。
  第四条 建立健全政务督查工作制度
  (一)督查工作责任制。市政府机关内部的政务督查工作由市政府秘书长负总责,办公室主任具体抓。按照“谁分管、谁负责,谁经办、谁落实”的要求,实行归口管理,分级负责。
  (二)政务督查工作会议制度。市政府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要把政务督查工作作为工作例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由督查室主任和各科科长报告有关重大事项的督查落实情况。
  (三)政务督查工作反馈制度。总的要求是:交必办,办必果,果必报。具体要求是:各科自办事项,一般应在一周内向交办领导反馈落实情况;交地方或部门办理的事项,半月内将办理情况向交办领导反馈;对于情况复杂、工作量大的督查事项,一般在一个月之内将落实情况向交办领导反馈。交办领导对督查事项有明确的时限要求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办结并反馈。没有按期办结的事项,应向交办领导说明原因。
  (四)政务督查工作通报制度。各科(室)应每月将督查事项的办理进展和落实情况,书面报告办公室主管领导同志审定后,由督查室汇总通报。
  第五条 政务督查工作的领导
  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和办公室主任应把政务督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带头抓落实。要充分发挥办公室内部各科(室)的督查职能,定期听取汇报,提出意见,明确任务,支持他们的工作,积极排忧解难。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公告2010年第1号

新闻出版总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公告

2010年 第1号


  为全面推进新闻出版依法行政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规章清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0】28号)的要求,新闻出版总署对新闻出版部门规章进行了全面集中清理。截至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一日,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实施的现行有效的规章共28件,现将规章目录公布。
  特此公告。


新闻出版总署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日


新闻出版总署现行有效规章目录


2010年12月



序号
规 章 名 称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
施行日期

1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新闻出版署令第8号
1997.6.26
1997.6.26

2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
新闻出版署令第10号
1998.1.1
1998.1.1

3
出版管理行政处罚实施办法
新闻出版署令第12号
1997.12.30
1998.1.1

4
新闻出版行政执法证管理办法
新闻出版署令第13号
1998.6.15
1998.8.1

5
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
新闻出版署令第14号
2001.1.6
2001.1.6

6
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暂行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15号
2001.11.9
2001.11.9

7
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暂行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令第16号
2002.1.29

2002.1.29


新闻出版总署、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令第38号(补充规定)
2008.11.12
2009.1.1

8
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令第17号
2002.6.27
2002.8.1

9
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
新闻出版总署、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令第18号
2003.3.17

2003.5.1


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令第33号(补充规定)
2007.4.2

2007.5.1


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令第45号(补充规定)
2009.8.20
2009.10.1

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令第48 号(补充规定)
2010.12.27
2011.1.1

10
印刷品承印管理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公安部令第19号
2003.7.18
2003.9.1

11
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20号
2003.7.24

2003.9.1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23号(修订)
2004.6.18
2004.7.1

12
音像制品出版管理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22号
2004.6.17
2004.8.1

13
图书质量管理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26号
2004.12.24
2005.3.1

14
订户订购进口出版物管理办法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27号
2004.12.31
2005.2.1

15
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0号
2005.2.7
2005.4.20

16
期刊出版管理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1号
2005.9.30
2005.12.1

17
报纸出版管理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2号
2005.9.30
2005.12.1

18
音像制品制作管理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4号
2008.2.21
2008.4.15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47号(补充规定)
2010.11.23
2011.1.1

19
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5号
2008.2.21
2008.4.15

20
图书出版管理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6号
2008.2.21
2008.5.1

21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37号
2008.2.21
2008.6.1

22
新闻出版总署立法程序规定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40号
2009.4.27
2009.6.1

23
复制管理办法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42号
2009.6.30
2009.8.1

24
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43号
2009.8.6
2009.10.1

25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
新闻出版总署令第44号
2009.8.24
2009.10.15

26
音像制品进口管理办法
文化部、海关总署令第23号
2002.4.17
2002.6.1

27
中外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管理办法
文化部、商务部令第28号
2003.12.8

2004.1.1


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令第46号(补充规定)
2009.8.20
2009.10.1

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令第49号(补充规定)
2010.12.27
2011.1.1

28
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管理办法
文化部令第40号
2006.11.3
2006.12.1






劳动部关于开展医用高压氧舱安全检查的紧急通知

劳动部


劳动部关于开展医用高压氧舱安全检查的紧急通知
劳动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生活、健康水平要求的提高,国内医院应用高压氧舱进行医疗的逐年增多,医用高压氧舱设备数量增长迅速。目前,医用高压氧舱已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医院中普及应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发展到县级医院,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约有1500余台医用高压氧舱正在运行。
但是,由于医用氧舱要求数量增长过快,不论是设备制造,还是安全使用人员的培训都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导致医用高压氧舱起火,患者烧伤致死的事故不断发生。如1994年9月18日8时左右,大连市金州区医院的高压氧舱舱内起火,11位患者全部烧死,这是近几年全国已发
生的20余起同类事故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8月26日山东烟台市中医院高压氧舱起火,造成7人死亡,1人重伤。据中华医学会统计,自1992年10月至1994年1月的15个月中,相继发生了广东三水县某医院、河南开封市第二医院、湖南郴州市某医院、哈尔滨二四二医院
四起同类医疗事故,共造成15人死亡。
医用高压氧舱事故的不断发生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最近,国务院有关领导指示,必须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医用高压氧舱的安全管理,并责成劳动部通知各地,组织开展对医用高压氧舱设备的安全检查工作,预防医用高压氧舱起火事故的发生。
根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精神,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立即组织由劳动、公安消防、卫生、医药管理等部门组成的检查组,在1994年年底以前,对医用高压氧舱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医用高压氧舱设备质量是否合格及防止舱内起火等设施是否完备;安全
使用医用高压氧舱的各项规章制度及防范措施是否健全;操作人员是否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能否保障安全运行。对于检查中发现设备质量低劣,防火设施不完备,各项安全规定制度不健全、不落实,操作人员未进行过严格的技术培训,不能保证安全使用的医用高压氧舱,必须立即停止使
用,在没有达到安全使用的条件之前,不能恢复使用。对于生产不合格医用高压氧舱设备的企业必须勒令其立即停产整顿。各地安全检查的结果,请于12月30日前报劳动部,劳动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对重点地区抽查。
各地人民政府在医用高压氧舱安全检查的工作中,如遇到问题,请直接与我部职业安全卫生与锅炉压力容器监察局联系。



1994年10月31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