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车船使用牌照税暂行条例(附英文)(已废止)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2 18:31:16  浏览:815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车船使用牌照税暂行条例(附英文)(已废止)

政务院


车船使用牌照税暂行条例(附英文)

1951年9月13日,政务院

第一条 凡在开征车船使用牌照税之地区、行驶车、船者,均依本条例之规定,向税务机关交纳车船使用牌照税。
第二条 原纳吨税(船钞)之本国船舶,一律改征车船使用牌照税,不再交纳吨税;但外国船舶及外商租用中国船舶,仍征吨税,不纳车船使用牌照税。
第三条 车船使用牌照税征收地区,由省(市)人民政府拟定,报请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核准开征,并转送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备案;中央直属省(市)报请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核准开征。
第四条 应纳车船使用牌照税之车、船使用人,须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请登记、纳税,领取车船使用牌照及完税证。前项车船使用牌照及完税证,由省(市)税务机关制发。
第五条 车船使用牌照税按季(一、四、七、十月)征收。当地税务机关为便利纳税人交纳,得改按半年或一年合并征收。
第六条 下列各种车、船,免纳车船使用牌照税:
一、郊区农民自用的车、船;
二、载重量不超过一吨的渔船;
三、军政机关、公私立学校及人民团体自有自用的车、船;
四、专供上下客货及存货的趸船、浮桥用船;
五、经当地交通管理机关证明报由税务机关核准停驶、拆毁的车、船;
六、消防车,洒水车、救护车、救护船、垃圾车、垃圾船及义渡船。
上列一、二、三、六各款免税之车、船,其使用人须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请登记,领取免税牌照并交纳牌照工本费。
第七条 车辆使用牌照税税额如下:
──┬───────┬────────┬────────────┬──────────
类 │ 项 目 │ 计 税 标 准 │ 每 季 税 额① │ 备注
别 │ │ │ │
──┼───────┼────────┼────────────┼──────────
│ 乘人汽车 │ 每 辆 │ 150,000元至800,000元 │
├───────┼────────┼────────────┼──────────
机 │ 载货汽车 │ 按净吨位每吨 │ 40,000元至150,000元 │
动 ├───────┼────────┼────────────┼──────────
车 │ 机器脚踏车 │ 二轮者每辆 │ 50,000元至150,000元 │
│ ├────────┼────────────┼──────────
│ │ 三轮者每辆 │ 80,000元至200,000元 │
──┼───────┼────────┼────────────┼──────────
│ 兽力驾驶者 │ 每 辆 │ 10,000元至80,000元 │
非 ├───────┼────────┼────────────┼──────────
机 │ │ │ │ 包括三轮车黄包车
动 │ 人力驾驶者 │ 每 辆 │ 3,000元至60,000元 │ 及其他人力拖行车
车 │ │ │ │ 辆
├───────┼────────┼────────────┼──────────
│ 脚 踏 车 │ 每 辆 │ 5,000元至10,000元 │
──┴───────┴────────┴────────────┴──────────
① 本栏税额为旧人民币
第八条 船舶使用牌照税税额如下:
──┬─────────┬─────────┬─────────
类 │ 计税标准 │ 每 季 税 额 ① │ 备 注
别 │ │ │
──┼─────────┼─────────┼─────────
│ 50吨以下 │ 每吨, 3000元 │ 按净吨位计征
├─────────┼─────────┼─────────
机 │ 51吨至150吨 │ 每吨, 3500元 │ 按净吨位计征
├─────────┼─────────┼─────────
│ 151吨至300吨 │ 每吨, 4000元 │ 按净吨位计征
├─────────┼─────────┼─────────
动 │ 301吨至500吨 │ 每吨, 4500元 │ 按净吨位计征
├─────────┼─────────┼─────────
│ 501吨至1000吨 │ 每吨, 5500元 │ 按净吨位计征
├─────────┼─────────┼─────────
│ 1001吨至1500吨 │ 每吨, 6500元 │ 按净吨位计征
船 ├─────────┼─────────┼─────────
│ 1501吨至2000吨 │ 每吨, 8000元 │ 按净吨位计征
├─────────┼─────────┼─────────
│ 2001吨至3000吨 │ 每吨, 9500元 │ 按净吨位计征
├─────────┼─────────┼─────────
│ 3001吨以上 │ 每吨, 11000元 │ 按净吨位计征
──┼─────────┼─────────┼─────────
│ 10吨以下 │ 每吨, 1500元 │ 按载重吨位计征
非 ├─────────┼─────────┼─────────
│ 11吨至50吨 │ 每吨, 2000元 │ 按载重吨位计征
机 ├─────────┼─────────┼─────────
│ 51吨至150吨 │ 每吨, 2500元 │ 按载重吨位计征
动 ├─────────┼─────────┼─────────
│ 151吨至300吨 │ 每吨, 3000元 │ 按载重吨位计征
船 ├─────────┼─────────┼─────────
│ 301吨以上 │ 每吨, 3500元 │ 按载重吨位计征
──┴─────────┴─────────┴─────────
① 本栏税额为旧人民币。
第九条 车船使用牌照税税额,除船舶依照规定税额按吨计征外,车辆由省(市)人民政府在前条规定税额范围内,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车辆种类,载重量及使用性质拟定适用税额,报请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军政委员会)核准实施,并转送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备案;中央直属直(市)报请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核准备案。
第十条 凡已纳税领取牌照之车、船,在牌照有效期间内行驶另一地区,不得重征或补征差额。
第十一条 未开征车船使用牌照税地区之车、船,经常往来开征地区时,须向开征城市之税务机关交纳车船使用牌照税;非经常来往之车、船,经当地区、乡(村)以上人民政府证明者免征。
第十二条 车船使用牌照不得转卖、赠送、借用或逾期使用。如车、船所有权转移时,在有效期间内,准继续使用,不另纳税,亦不退税。
第十三条 车船使用牌照如有毁损或遗失时,应报请原发机关补发牌照,在有效期间内,不另纳税。
第十四条 车船使用牌照应按规定装置于车、船的明显易见之处,以便检查。
第十五条 违章行为之处罚,规定如下:
一、不按规定手续办理申报、登记、纳税、领照者,除限期纳税、领照外,并处以应纳税额三倍以下之罚金;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二、十三、十四各条规定之一者,分别处以人民币十万元(按:系旧币)以下之罚金;
三、不按规定期限交纳税款者,除限日追缴外,按日处以应纳税额1%的滞纳金。
第十六条 车船使用牌照税稽征办法,由省(市)税务机关拟定,报请省(市)人民政府核准实施,并呈报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税务总局备案。
第十七条 本条例公布后,各地有关使用牌照税之单行办法,一律废止。
第十八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施行。(附英文)

INTERIM REGULATIONS CONCERNING THE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LICENSE PLATE TAX

(Promulgated by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Council on September 13, 1951)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INTERIM REGULATIONS CONCERNING THE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Promulgated by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Council on September 13, 1951)
Article 1
All operators of vehicles and vessels within districts where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is imposed sh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se Regulations, pay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to the respective tax authorities.
Article 2
Domestic vessels previously subject to the payment of the tonnage tax
(vessel dues), shall no longer be subject to the payment of the tonnage
tax, and shall, without exception, be subject to payment of the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Foreign vessels and the Chinese
vessels leased by foreign businesses shall, however, continue to be
subject to tonnage tax and not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Article 3
The provincial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s shall, subject to the
verification and approval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s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commissions) of the greater administrative regions,
designate those districts in which the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is to be imposed and shall report the districts designated to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for the record;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all,
prior to the imposition of the tax, report the districts designated to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for verification
and approval.
Article 4
Operators of vehicles and vessels subject to payment of the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shall apply to the local tax authorities
for registration, paying the tax, and obtaining license plates and the tax
payment certificates. The aforesaid vehicle and vessel license plates and
tax payment certificates shall be made and issued by the provincial
(municipal) tax authorities.
Article 5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shall be collected on a
quarterly basis (in January, April, July and October). Alternatively, for
the convenience of the tax payers to make the tax payments, the local tax
authorities may collect an aggregate amount of tax on a biannual or annual
basis.
Article 6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of vehicles and vessels shall be exempt from the
payment of the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1) vehicles and vessels operated by suburban farmers for their own use;
(2) fishing vessels with a deadweight capacity not in excess of one ton;
(3) vehicles and vessels owned and operated by military and government
units,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for their own
use;
(4) pontoons and floating docks used exclusively for passengers, the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cargo and the storage of goods;
(5) vehicles and vessels certified by the respective local transport
administration offices and verified and approved by the tax authorities
that they are no longer in use or have been dismantled; and
(6) fire trucks, water sprinkler vessels, ambulance vehicles and ambulance
vessels, waste removal vehicles and waste removal vessels and ferries.
In order to obtain a tax-exempt license plate, operators of vehicles and
vessels that are exempt from tax and listed above in Items (1), (2) and
(6) shall apply to the local tax authorities for registration and
obtaining the tax-exempt license plate and paying a fee covering the
manufacturing cost of the license plate.
Article 7
The amount of vehicles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shall be as follows:
|========|=============|=============|===================|===============|
|Type | Category | Unit for | Quarterly | Remar |
| | | Calculating| Tax Payment [*1]| |
| | | Tax | | |
|========|=============|=============|===================|===============|
| | Passenger | Per vehicle| 150,000 yuan | |
| | vehicles | | to 800,000 | |
| | | | yuan | |
| |---------------------------------------------------------------|
|Motor | Trucks | Per ton, by| 40,000 yuan | |
|vehicles| | net tonnage| to 150,000 | |
| | | | yuan | |
| |---------------------------------------------------------------|
| | Motor-cycles| Per motor- | 50,000 yuan | |
| | | cycle | to 150,000 | |
| | | | yuan | |
| |---------------------------------------------------------------|
| | | Per motor- | 80,000 yuan | |
| | | tricycles | to 200,000 | |
| | | | yuan | |
| |---------------------------------------------------------------|
| | Animal-drawn| Per vehicle| 10,000 yuan | |
| | | | to 80,000 | |
| | | | yuan | |
| |---------------------------------------------------------------|
|Non- | Manually | Per vehicle| 3,000 yuan to |Including |
| | | | |pedicabs, |
|motor | driven | | 60,000 yuan |rickshaws and |
|vehicles| | | |other manually |
| | | | |drawn vehicles |
| |---------------------------------------------------------------|
| | Bicycles | Per bicycle| 5,000 yuan to | |
| | | | 10,000 yuan | |
|========================================================================|
Article 8
The amount of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shall be as follows:
|========|======================|====================|======================|
|Type | Unit for calculating | Quarterly tax | Remarks |
| | tax | payment [*1] | |
|========|======================|====================|======================|
| | Under 50 tons | 3,000 yuan per ton | Calculated on the |
| | | | basis of net tonnage |
| |----------------------|--------------------|----------------------|
| | 51 - 150 tons | 3,500 yuan per ton | Calculated on the |
| | | | basis of net tonnage |
| |----------------------|--------------------|----------------------|
| | 151 - 300 tons | 4,000 yuan per ton | Calculated on the |
| | | | basis of net tonnage |
| |----------------------|--------------------|----------------------|
| | 301 - 500 tons | 4,500 yuan per ton | Calculated on the |
| | | | basis of net tonnage |
| |----------------------|--------------------|----------------------|
|Motor | 501 - 1000 tons | 5,500 yuan per ton | Calculated on the |
|vessels | | | basis of net tonnage |
| |----------------------|--------------------|----------------------|
| | 1001 - 1500 tons | 6,500 yuan per ton | Calculated on the |
| | | | basis of net tonnage |
| |----------------------|--------------------|----------------------|
| | 1501 - 2000 tons | 8,000 yuan per ton | Calculated on the |
| | | | basis of net tonnage |
| |----------------------|--------------------|----------------------|
| | 2001 - 3000 tons | 9,500 yuan per ton | Calculated on the |
| | | | basis of net tonnage |
| |----------------------|--------------------|----------------------|
| | 3001 tons and | 11,000 yuan per ton| Calculated on the |
| | upwards | | basis of net tonnage |
|==========================================================================-|
| | Under 10 tons | 1,500 yuan per ton | Calculated on the |
| | | | basis of tonnage of |
| | | | loading capacity |
| |----------------------|--------------------|----------------------|
| | 11 - 50 tons | 2,000 yuan per ton | Calculated on the |
| | | | basis of tonnage of |
| | | | loading capacity |
| |----------------------|--------------------|----------------------|
| Non | 51 - 150 tons | 2,500 yuan per ton | Calculated on the |
| motor | | | basis of tonnage of |
| vessels| | | loading capacity |
| |----------------------|--------------------|----------------------|
| | 151 - 300 tons | 3,000 yuan per ton | Calculated on the |
| | | | basis of tonnage of |
| | | | loading capacity |
| |----------------------|--------------------|----------------------|
| | 301 tons and | 3,500 yuan per ton | Calculated on the |
| | upwards | | basis of tonnage of |
| | | | loading capacity |
|========|======================|====================|======================|
Article 9
Except where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is imposed on
vessels on the basis of tonnage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the
provincial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shall, within the range of the
tax amount prescribed in the preceding Article, determine according to
existing local conditions the amounts of tax applicable to vehicle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deadweight capacities, and the nature of uses, and
shall report such determinations to the people's governments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ve commissions) of the greater administrative regions for
examination, approval and implementation and to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for the record;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all report their determinations to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nd for the record.
Article 10
Vehicles and vessels for which the tax due has been paid and for which
license plates have been obtained, when transferred to and operated in
another taxing district, shall not be further subject to tax or subject to
additional tax due to differences in taxation between the former district
and the latter district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validity of the licenses.
Article 11
In respect of vehicles and vessels which are registered in districts where
no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is imposed, but which are
frequently operated in districts where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is imposed, the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must
be paid to the city tax authorities therein; as to those vehicles and
vessels which are not frequently operated in districts where the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is imposed shall be exempt from tax
upon obtaining a certificate of tax exemption from the respective people's
government at or above the local township (or village) level.
Article 12
Vehicle and vessel license plates may not be sold, given as gifts, loaned
or used beyond their expiry date. Where the ownership of vehicles and
vessels is transferred, the license plates may be used until the
termination of the period of validity of the license plates; no additional
tax shall be paid and no tax shall be refunded during such a period.
Article 13
In cases of damage to or loss of the license plates of vehicles or
vessels, a report shall be filed with the office that originally issued
the license plates for replacement license plates; no additional tax shall
be paid during the period of validity of the original license plates.
Article 14
Vehicle and vessel license plates shall,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be
fitted to a conspicuous place on vehicles or vessels to facilitate
identification.
Article 15
The penalties for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se Regulations are
stipulated as follows:
(1) persons who fail to comply with the provisions concerning reporting,
registration, the payment of tax and the obtaining of license plates
shall, in addition to the payment of tax within a time limit, be subject
to a fine of three times or less the amount of tax due.
(2) persons who violate any one of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s 12, 13 or 14
of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be subject to a fine not exceeding 100,000 yuan
Renminbi (i.e. the Old Renminbi - the editor.)
(3) Persons who fail to pay tax within the prescribed period shall, in
addition to the payment of tax within a time limit, be subject to a late
payment fine of 1% of the amount of tax due for each day payment is
delayed.
Article 16
Measur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ion of the vehicle and vessel
usage license plate tax shall be formulated by the provincial (municipal)
tax authorities, and submitted for verification, approval and
implementation to the provincial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and to
the General Taxation Bureau of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for the record.
Article 17
On the promulgation of these Regulations, all separate rules and measures
governing the license plate tax in the various localities shall be
annulled.
Article 18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go into effect as of the date of promulgation.
Notes:
[*1] [*2] The amount of tax payment, as listed in this table, is
calculated in the Old Renminbi.
- The Editor.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化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实施办法

化学工业部


化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实施办法
化学工业部



竣工验收工作是全面总结和考核建设成果,检验设计、施工质量的重要建设程序,对促进建设项目及时交付生产,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提高化工建设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根据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的通知”精神(计建设[1990]1215号
),结合化工行业的特点,特制定本办法。
一、竣工验收范围和内容
凡新建、扩建、改建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按批准的设计文件所规定的内容建成,具备投产和使用条件,符合验收标准的,必须及时组织竣工验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
二、竣工验收依据
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现行施工技术验收规范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变更、调整文件等。
从国外引进新技术、成套设备或单机设备以及中外合资建设项目,还应按照签定的合同和国外提供的设计文件等资料,进行验收。
三、竣工验收标准
(一)生产性装置和公用、辅助性公用设施,已按设计内容要求建成,能满足生产使用。
(二)能够生产出设计文件规定的产品。经考核,生产能力、工艺指标、产品质量、主要原材料消耗、主要设备、自控水平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三)按国家环保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三同时”制度。在项目建成投产的同时,“三废”治理工作按设计规定的内容同时建成投产。劳动保护、工业卫生、安全消防设施等符合设计要求。
(四)技术文件、档案资料齐全、完整。
(五)生活福利实施按设计要求基本建成,能够适应投产初期的需要。
(六)化学矿山建设按设计内容完成采矿试生产和选矿试运转。
(七)引进装置的验收标准按合同规定执行。
四、竣工验收时间及要求
(一)生产装置经试车考核,已达到设计能力,要及时向国家上报新增生产能力,并办理竣工验收。化工建设项目,从化工投料试车出产品时起一般安排三个月的试生产。在试生产期间选择适当时机对生产装置进行生产考核(一般为72小时)。完成生产考核后即办理竣工验收,办理
交付使用资产手续。
(二)生产装置经试车考核证明能生产出合格产品,但确实达不到设计能力的,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核定,可按实际考核能力核定新的生产能力,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工程竣工验收。
(三)生产装置经试车考核,能生产出合格产品,也能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但由于原料、燃料、销路及经济效益等原因投产后不能达产,甚至要发生亏损的项目,也应分析原因按期组织验收,新增生产能力仍按设计能力计算。
(四)少数项目建成后,经化工投料试车发生工艺技术和设备缺陷等问题,使生产装置试车不正常或不能生产合格产品的,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进行鉴定,分析原因,提出责任报告。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完善方案,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尽快达标达产。整改完善时间一
般不得超过两年。待条件具备后即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办理交付使用资产手续。
(五)有的建设项目主要生产装置及配套工程符合竣工验收标准,只是少数零星土建工程及个别设备没有到货安装,但不影响正常生产,亦应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对剩余工作量按设计内容一次审定工程尾工,留足投资,包干使用,限期完成。
(六)已具备竣工验收标准的项目,必须抓紧时间进行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尽快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资产手续,一年内不办理验收和交付使用资产手续的,新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五、竣工验收组织
(一)按照国家计委(计建设[1990]1215号)文件规定,基建大中型项目由国家计委或由国家计委委托的行业主管部门、地方主管部门组织验收。一般大中型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改项目由项目所在省、区、市主管部门以及部建设协调司共同组织验收。
(二)部直属企业建设项目由部建设协调司或有关司局组织验收。
(三)地方企业小型基建和技改项目按各省、区、市的规定办理。
(四)受国务院和国家计委委托,由主管部门或地方综合部门组织验收的化工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建设项目其环保设施由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会同地方主管部门组织预验收。
(五)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及复杂程度组织验收委员会或验收领导小组。验收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3名,委员若干名;验收领导小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1-2名,成员若干名。验收工作应邀请参加单位主要有:当地建委、计委、经委、财政、银行、环保、劳动、统
计、消防、卫生、档案及建设单位等。化工部参加的单位主要有:建设协调司、计划司、财务司及其他有关司局。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也应参加竣工验收工作。
六、竣工验收方法和步骤
根据化工建设项目的特点,竣工验收可分为单项工程验收和全部工程验收两种情况。
(一)单项工程验收:一个单项工程,已按设计要求建完,经试车考核已具备使用条件,建设单位要及时组织设计、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整理有关施工技术资料和竣工图(竣工图的编制按原国家建委“编制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图的几项暂行规定”(建发施字[1982]50
号))执行,办理单项工程财务决算和交付使用资产交接手续,而后按单项工程上报新增生产能力。
由几个施工单位负责施工的单项工程,当其中某一个单位所负责的部分已按设计要求完成,即可向建设单位办理交工手续。
(二)全部工程验收:整个建设项目已符合本规定的竣工验收标准,即应进行全部工程验收。全部工程验收具体可按三个步骤进行:
1.准备阶段
(1)按照原国家建委规定编制好工程竣工图;
(2)对财务进行清理,按有关规定编制竣工决算并报主管部门批准;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需报上级审计部门进行审计,部直属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需报部财务司和审计局进行审查;
(3)按批准的设计文件清理工程量和剩余尾工,并提出处理意见;
(4)对应该移交的工程办理移交手续,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并编好固定资产清册;
(5)清理工程“三材”使用量和库存物资,并提出处理意见;
(6)对设计、施工和主要设备质量进行质量评定或核定。其中国家重点项目的工程质量必须由部化工质量监督站或其委托的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或核定,一般大中型项目由各省化工质量监督站进行评定或核定;
(7)对各种竣工资料,包括“三废”治理、工业卫生、安全消防。劳动保护等资料整理分类,装订成册;
(8)编写竣工验收报告;
(9)代国家验收委员会起草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
为落实各项准备工作,以建设单位为主,组织施工、设计,生产等单位并邀请当地银行参加。适时组成项目竣工验收小组或竣工验收办公室,负责竣工验收的具体准备工作。
2.资料审查阶段
准备工作就绪后,将竣工验收报告及其它资料在送主管部门审查的同时,分送当地有关部门审查。凡属部组织和参加的验收项目,竣工验收报告及鉴定书要报送部建设协调司审阅,并就验收组织及验收会议的有关事项进行商议。
3.验收阶段
工程竣工验收一般采取验收会议形式进行。验收会议由验收委员会或验收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化工项目在正式验收前可组织预验收,一般项目可按环保消防、工业卫生等专业对口进行预验收。正式验收时,验收委员会或验收领导小组要听取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预验
收工作情况的汇报;审阅工程档案资料;检查验收工程现场;对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和设备质量、经济效益等工作作出全面评价;对未完工程和遗留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组织讨论通过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并验收签字。不合格工程不予验收。
七、其它
1.化工建设项目经过工程竣工验收并取得国家验收鉴定证后,方可交付生产管理。
2.本办法由化工部建设协调司负责解释。
3.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化学工业部基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暂行办法》([83]化基字第450号)同时废止。

附件一:竣工验收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竣工验收报告文字说明部分
1.建设情况
(1)工程项目批准依据、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及新增生产能力
(2)设计情况,包括设计依据、设计单位、设计阶段、设计批准部门、重大设计变更等
(3)施工情况,包括施工单位、历年施工形象进度、施工中大事记录等
(4)设计概算、竣工决算和交付使用资产的总额及其构成分析
(5)化学矿山建设项目要专门编制施工终了的地质、矿量的变更报告
2.生产准备状况,包括组织机构、人员培训、原材料、水、电、汽设备维修和安全技术准备状况。矿山项目要编制投产前的三级(二级)矿量报告
3.试车考核情况,各阶段试车结果及各项经济指标考核结果。矿山项目要编制采矿试验,选矿试生产结果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报告
4.工程质量总评
5.三废治理工程完成情况和试运转结果
6.劳动保护、工业卫生方面的情况
7.工程遗留问题及处理意见
8.外事工作和合同执行情况
9.投资效果分析
10.经验教训
(二)竣工验收报告的附表
1.竣工工程概况表(附表一)
2.已完工程明细一览表(附表二)
3.未完工程明细一览表(附表三)
4.工程竣工验收清册及交付使用资产表(附表四)
5.移交设备、工具、器具、家具清册(附表五)
6.库存结余设备、材料表(附表六)
7.重大事故一览表(附表七)
8.重大设计变更一览表(附表八)
9.单项工程质量评定表(附表九)
10.关键设备质量评定表(附表十)
11.“三废”治理情况表(附表十一)
12.工业卫生、劳动保护情况表(附表十二)
13.化学矿山建设项目地质勘探储量一览表(附表十三)

附件二:验收鉴定书的内容
1.工程名称
2.建设规模
3.工程地址
4.移交生产日期
5.工程建设情况总说明
6.验收委员会鉴定意见
7.验收委员会名单及验收签字
注:竣工验收报告和验收鉴定书为十六开本,封面为色烫金字。

附件三:施工单位移交给建设单位的技术资料
1.永久性水准点的座标位置。主要建筑物、构筑物、测绘记录和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记录;
2.图纸会审记录和设计变更通知单;
3.材料、构件和设备质量合格证明;
4.施工记录和隐蔽工程证书;
5.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和事故处理资料;
6.设备调试和试压、试运转记录;
7.主体结构和主要部位试件材料试验检验记录;
8.按原国家建委(88〕建发施字50号文规定应由施工单位提供的竣工图和其它有关技术文件;
9.矿山建设项目,要提交井上下测量控制成果资料、井上下对照图、露天矿坑基建终了图。矿井(坑)地质素描图、地质图件资料及三级矿量计算资料、巷道断面图及生产能力测定资料、地下工程与隐蔽工程记录、采矿试验与选矿试生产成果。

附件四:化学矿山基本建设形成生产能力的标准
(一)采矿
1.按批准设计规定建成设计规模时所需的采矿全部基建工程。并形成设计规定应保有的与矿山设计能力相适应的各级矿量。各级矿量的保有期限,应按《化学矿山三级(二)矿量管理办法》(试行)([80]化矿字第1067号)执行。
2.按设计规定建成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水、供电、压风、防洪、排废、破碎、储运及修理设施等工业建设。并按设计规定配齐矿山生产设备。
(二)选矿
按批准设计规定的产品流程建成全部工程。即建成设计规定的原矿储运、破碎筛分、磨矿分级、选矿工艺、脱水干燥、尾矿精矿设施,以及供排水、供电、供热、压缩空气、运输、选矿药剂、选矿试验、化验分析等辅助配套工程,并按设计规定配齐选矿生产设备。
(三)按环保要求,在主体工程建成投产的同时,环保和综合利用工程按设计规定建成。
(四)职工宿舍和公共福利设施按批准设计规定建设,并能适应投产的需要(新建项目的生活福利设施竣工面积一般不低于设计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五)工程经验收,质量合格,联运负荷试运转正常。
(六)生产准备工作能适应试车考核的需要(包括生产和管理人员的配备,工人培训、工器具购置、原材料、燃料、备品备件等)。
(七)一些投产项目,已按批准设计规定建成,符合上述新增生产能力条件的基本要求,仅是其中个别非主要生产环节的少数非主要设备及某些特殊材料短期不能解决,或部分辅助设备配套不全,经采取必要的措施后,暂不影响正常生产,并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可先移交生产,计算新
增生产能力。



1997年4月10日

关于印发2003年技术创新工作思路和要点的通知

国家经贸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技术函[2003]09号


--------------------------------------------------------------------------------

关于印发2003年技术创新工作思路和要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贸委(经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有关中央企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指导和推动全国技术创新工作,促进行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实现新型工业化,国家经贸委在认真总结2002年工作和征求有关部门、地方经贸委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2003年技术创新工作思路和要点》,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参照执行。

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

二OO三年一月二十四日

 

2003年技术创新工作思路和要点

  2002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技术创新工作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目标,通过出台《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和《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实施意见》等导向性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宏观引导;通过深入开展产学研联合,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安排85个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专项,1288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和102项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制项目,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解决了一批国家重大建设工程急需的技术和装备,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开创经济建设新局面的第一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任务,对技术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2003年技术创新工作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抓住机遇、突出重点,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推动技术创新上新的台阶。

  一、指导思想

  2003年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加速实现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支撑,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着眼于促进我国工业整体素质提高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积极推动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政策研究,依法行政。

  1.按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加快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条例》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条例》,促进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环境建设,形成符合市场规则的技术创新规范。

  制定《国家技术创新条例》的目的是依法行政,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政府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加强管理,明确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社会中介机构、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职责,加强全社会的协调与配合,增强技术创新的意识,督促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2.研究编制重点行业的产业技术创新规划。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认真实施《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十五”全国技术创新纲要》的基础上,按照“纲要”研究提出2003年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指南和“十五”后期重点行业产业技术创新规划,以引导全国技术创新工作。

  编制产业技术创新规划要重点发挥行业排头兵企业(集团)、各行业协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专家认真分析国外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各行业发展的现状、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制定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意见,并以大企业(集团)、产学研联合团队为主,实施一批示范工程。

  (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1.根据《国家产业技术政策》,紧密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目标,通过组织实施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推动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以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开发为重点,开发和掌握一批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具有战略影响的关键技术,促进产业的技术升级,提升行业主导产品的开发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为重点,加大对共性、关键和前沿性和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信息技术的支持,发展一批关键性、共性和产业的核心平台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节水、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淘汰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浪费资源的落后生产工艺,提高传统产业的效能和持续发展能力。

  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为重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突出自主创新,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市场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造就一大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

  2.加强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开发、研制,支持装备行业的技术创新,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结合我国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相关重点领域的发展需要,依托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冶金、石化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继续抓好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套设备、大型冶金成套设备、南水北调工程成套设备等13个重大成套设备研制项目的研制工作;结合市场需求、分期分批组织启动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大型抽水蓄能和高水头大容量混流式机组成套设备等6个重大项目;通过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重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装备行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提高我国行业装备设计、制造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培育若干在国际上知名的、各具特色的专、精、高新的现代化装备制造基地,形成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供应商。

  3.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动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按照《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年至2005年)》(国办发[2002]47号)和《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实施意见》,研究提出《关于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实施意见》,并组织实施。

  要把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动在传统产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使企业的产品开发手段、生产加工水平、管理决策水平上一个新台阶,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形成一大批信息化水平高、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集团。

  为积极稳妥开展这项工作,自今年起将选择部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进行示范。示范行业应是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和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示范地区应是传统产业相对集中、当地政府积极支持、中介机构比较完善的地区;示范的企业应是经济效益较好、研发机构健全、有信息化改造的迫切要求的企业。通过示范,探索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促进我国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4.大力推动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加强技术标准的制定。

  将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继续推进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强化企业的专利意识,推动专利利用、专利保护和专利人才培育工作。要把专利工作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速专利的推广应用。

  以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为依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抓紧制定一批新技术标准和修改现有技术标准,并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壁垒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1.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和指导,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的投入,使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不断提高。建立与其他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种中介机构的合作机制,鼓励产学研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技术创新队伍。通过促进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使企业在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技术创新能力、重大生产装备水平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主导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和龙头。

  围绕形成若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抓好技术创新试点企业工作,促使企业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大幅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成为资源配置主体,逐步形成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国际化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2.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要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改革和发展,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使科技中介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增强市场竞争力。

  (1)促进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的职能,建立有效运行机制,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网络化的技术创新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金融、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咨询、培训、评估服务。有重点地引导和支持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化,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引导中小企业的产品向“名、优、特、新”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竞争能力。

  (2)加快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各城市及相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的信息网联网,完善产学研联合网上成就展暨洽谈系统,加强有效的信息服务,及时发布科技成果、难题招标、人才供求等信息。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技术咨询专家支撑系统,研究行业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为政府部门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行业发展战略与规划,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进一步推动产学研联合。

  研究产学研联合的新特点和新模式,强化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1)完善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建设。技术开发基地要依托大型企业,联合行业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重点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联合开发,并在重点企业实现产业化,形成重大平台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共享和技术扩散的机制,成为面向行业、开放式、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同时进一步面向社会搞好技术服务,提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研究开发、试验检测、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2)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建立和完善一批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继续支持一批重点产学研合作开发和技术转移项目的同时,探索多种合作与联合的模式,在共同开发关键平台技术、联合研制新技术标准、联合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互相兼职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3)围绕重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开展产学研联合开发,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在一些关键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继续组织“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发挥院士自身的优势和群体优势,在高层次上为企业尤其为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抓好技术创新城市试点工作,建立区域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并继续组织“千厂千会协作”,“青年创新、创效”等活动,全面推动全社会的技术创新工作。

  (四)推进国际技术创新合作。

  加强与国外有关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合作计划,继续开展中美工程技术交流,加强中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合作,同时积极开展与港澳台等地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贸易、在国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与国外企业建立“动态联盟”等方式开展国际技术创新合作。加快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创新和推广,并积极推动技术和产品的出口,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要根据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要求,制定和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实施意见,严格依法行政,使企业在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界定、交易、保护等各方面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

  1.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系统,加强工作规范。

  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系统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公开透明的办公程序的基本保证。

  要严格执行《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管理办法》和《国家技术创新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按照国家经贸委建立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要求,积极配合,做好有关工作:(1)建立专家系统,保证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实施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合理性;(2)建立国家技术创新计划信息管理服务系统,为国家重点项目进行网上申报、评审和咨询提供平台;(3)规范项目管理,做好项目的跟踪、总结、验收,并把此项工作作为申报新项目的基础条件之一。

  2.抓紧研究建立技术创新统计指标体系。

  科学准确的统计数据是反映技术创新成果及问题的基本保证,拟会同国家统计局和各地方经贸委,探索建立技术创新的统计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要以客观反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竞争能力的提高、核心技术的掌握、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拥有量等为主,包括企业的新产品销售值、研究开发人员数等。

  3.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的技术创新。

  进一步重视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要积极做好上报重大信息的工作;研究、并尽快建立各地、中介机构的信息报送制度;积极与中央电视台合作,设立专栏,宣传新产品、新技术和技术创新先进典型。

  2002年是国家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实施10周年,2003年是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实施10周年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实施20周年,为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尽快编辑整理《技术创新文件汇集》。

  (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培训,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客观需要;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工作软科学研究,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提出前瞻性的工作建议;建立分工合理、工作有序、高效务实、团结协作的工作环境。

  加强勤政廉政和自身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严格办事程序,对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工作规范,加强约束与监督。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